上次我们讲了为什么有的酒喝了上头的问题,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为什么喝白酒会脸红上头?
有粉丝私信我:我喝酒上头是不是因为喝了勾兑酒,而非纯粮酒啊?
的确有这个可能。
一般来说,纯粮酒工艺把控较为严格,在酒量范围内不容易上头。
而所谓的勾兑酒或是叫酒精酒,酿造工艺不考究,杂醇油含量高,酸脂不平衡,并且还添加了香精等食品添加剂,容易导致喝酒上头,也就是喝完第二天头晕头痛。
不过说明一点:这里说的勾兑酒是指正规厂家按标准生产的,可以上市售卖的酒,而非小作坊酒。
那怎么分辨我们买到的是纯粮酒还是勾兑酒呢?
兑水检测靠谱吗?
老白去百度了一下,看到的流传度最广的是兑水检测法。
也就是往酒里1:1加水,如果酒变浑浊,那就说明是粮食酒,不变浑浊那就是酒精酒。
给出原理是这样的:纯粮食白酒里的部分醇类物质有“溶于酒精不溶于水”的特点,比如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等。
在酒里加水之后,酒精的浓度被稀释,原本溶于酒精的醇类物质析出,酒也就变浑浊了。
而勾兑酒不含这些醇类物质,所以加水不会变浑浊。
听着挺是那么回事,但是实际靠谱吗?
西安营养学会早在年做过公众比对试验,实验采购了6种不同品牌和度数的酒,结果显示:
?勾兑酒也能加水变浑浊,只要酒体里醇类物质添加剂含量够高。
?纯粮酒加水也会清澈如初,比如一些经过多次降度处理的低度数纯粮酒,或是特别研发的可用于加水加冰用途的粮食酒,这些酒里的醇类物质要么被稀释要么被过滤了。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火烧法、烧碱法,都不是很靠谱。
怎么鉴别纯粮酒和勾兑酒?
什么方法最靠谱?
一句话,看瓶身。(以下均指正规酒厂产品,排除瓶身或酒体造假的情况)
每一瓶白酒的标签上都会有一个酒类产品标准号,这个编号相当于一瓶白酒的身份证,它能直接告诉你这瓶白酒的生产方式,是否为纯粮酿造。
酒精勾兑酒的产品标准号只有两个:
液态法白酒国家标准——GB/T
固液法白酒国家标准——GB/T
液态法就是纯食用酒精+香精等勾兑,固液法是30%以上纯粮酒+食用酒精+香精等勾兑。
在产品瓶身上看到这两个标准号就是勾兑酒了。
而纯粮酒,不同香型,不同产地,有不同的执行标准,比如:
酱香型白酒GB/T(茅台)
浓香型白酒GB/T.1(五粮液)
清香型白酒GB/T.2(汾酒)
米香型白酒GB/T.3(桂林三花酒)
凤香型白酒GB/T(西凤酒)
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反正也记不住。
只要记得酒精勾兑酒就两个标准号,除开其他都是纯粮酒,看到GB/T和GB/T绕着走就行。
要实在记不住这两串数字,也可以通过配料表看出来。
纯粮酒的配料很简单,一般只有水和粮食。
勾兑酒的配料表上通常会有:食用酒精、香精、食品添加剂等原料。
说到这里,列举一些耳熟能详的品牌:老村长酒、枝江大曲、牛栏山、红星二锅头,还有泸州老窖。
嗯?泸州老窖也是勾兑酒?
当然不是说以上所有品牌的酒都是勾兑酒。
有些品牌以勾兑酒为主,部分高端产品是纯粮酒,比如老村长。
而泸州老窖大部分产品都是纯粮酒,但是也有中低端价位的勾兑酒,比如泸州老窖二曲酒。
所以,有时候不能光看牌子,还是得看清楚瓶身信息。
液态法和液态发酵法
下面来点稍微进阶的知识。
前面说了,液态法和固液法就是勾兑酒,但液态发酵法是什么,半固态发酵法又是什么?
这就涉及到酿酒的工艺和流程了。
简单来说,液态法和固液法都是酒类产品的调和方法,是一种“饮料思维”的白酒产物,是产品灌装前的最后一步。
而液态发酵法、半固态发酵法都是酒类的发酵方式,是把做酒的原料放在一起,开始产出酒的过程。
简单区分,就是有没有带“发酵”两个字。
像葡萄酒就是典型的液态发酵法,将葡萄压成液态的葡萄汁然后进行发酵,包括威士忌、日本清酒也是液态发酵。
而我们的白酒,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固态发酵法,也就是把固态的粮食和酒曲等原料放在一起,放入陶器或者窖池中发酵。
到这里你应该发现了,区别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的就是:原材料是液态还是固态。
不过白酒12香型中也有特殊的,比如,米香型和豉香型是采用半固态发酵的方式生产,简单理解,可以认为酿造中同时存在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的过程。
什么固态、液态、发酵的,一两字之差真的很容易搞混,很多人就容易把固液态发酵方式的米香型白酒认成勾兑酒,其实人家是纯纯的粮食酒。
酒商考虑到大部分消费者都分不清楚,因此大多也不会在瓶身上标注什么发酵方式了。
不过,关于“勾兑”这个词,其实长久以来也被误解和妖魔化了,这个我们下期再讲。
往期内容为什么茅台、二锅头喝着不一样,本质原因是这个酒桌上不怕没谈资,一个故事让你记住白酒12香型起源堪比十二星座,白酒也有12香型?!这些小众香型你一定没喝过(下)本文图片均用于交流使用,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我们删除↓戳下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