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医生帮小儿发热不靠谱的处理方法
TUhjnbcbe - 2021/2/7 6:27:00
北京重点手足癣医院 http://health.yealer.com/pfb/2021/2021-01-17/m/12587.html

一般认为,直肠温度(肛温)38℃以上时称为发热,它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宝宝发热时父母都会万分焦急,国外称这种现象为发热恐惧症。当小儿发热时,不少家长医院,迫切要求使用抗生素和退烧药以尽快退热,此时就很容易发生一些不靠谱的做法。

~~~~~~~~~~~~~~~~~~~

传闻:小儿一发烧就应吃退热药。

事实:业已证实,发热时人体内各种免疫功能指标都优于体温正常时。此时,机体紧急动员全身各种抵抗力量,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调整机体生理平衡。从这种意义上讲,发热是天生的自我保护性反射。若测量体温在38.5℃以下时,通常不会对小儿造成损害。这时家长不必用药,暂时观察即可。因为这种程度的发热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但细心的家长应详细记录小孩的热型、热度、分期和同时伴有的其它症状,向儿科医师提供可靠的病情资料,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及早给予正确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给小儿退热心切,经常在短期内频繁应用一种或多种退热药,这有可能使小儿因出汗过多而脱水虚脱,甚至出现药物过量导致的严重肝肾损害等*副作用或药物中*。

传闻:输液退热快。

事实: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家长认为,输液降温效果好,其实不然。现有无数证据显示,输液并不比肌内注射或口服给药退烧来得快。理由有:①输液并不能迅速退烧,也不会缩短病程。②在病种复杂的观察室输液易发生交叉感染,以致又添新病。③有时会出现输液反应,从而加重病情。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有严格规定,很多小儿生病发烧都是打针吃药治疗。至于发烧后是否输液治疗,应由儿科医师决定。

还有一种常见现象,不少家长认为小儿发热,口服药见效慢,必须静脉滴注。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病变炎症和病菌的控制有个过程,不可能口服一天药、打一针、输一次液就见效,一般用药3天见分晓。每天换一种药的治疗方法是不对的。而且每天换药,不仅对治疗没有好处,还有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若确定是细菌感染,用药3天无效应换药;若病情加重,可由口服改肌注或静脉点滴。

传闻:发烧要禁食。

事实:发烧的小儿食欲减退,往往进食饮水少,皮肤不显性失水增多,病程中可伴有呕吐和腹泻,加上高烧时张口呼吸,经肺排出的水分也增多,尽管病程中小儿不太想喝水,如果家长在此阶段不给小儿多喂水,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脱水症,以致高烧持续难退。因此,患儿不必禁食,饮食应以流质、半流质、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牛奶、米汤、绿豆汤、少油的荤汤等,少量多餐。发烧时禁吃鸡蛋。同时须频频喂冷开水、凉饮料和清洁液体,每天至少喂水毫升。

传闻:发烧洗澡会着凉。

事实:小儿发烧后,洗澡仍可照常进行。理由有:①洗澡有清洁皮肤,消除汗液的作用,使患儿感到舒服凉爽;②对发热宝宝来说,洗温水澡(水温在37℃左右)还对降温有利。温水浴也是婴儿最佳物理降温方法,它能使高烧患儿全身皮肤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组织缺氧,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解除四肢肌肉痉挛,从而达到物理降温作用。

为防受凉应关好门窗,两人配合,动作轻快;给小儿擦浴时用力要均匀,至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浴后用大毛巾将宝宝包好。

传闻:治疗发烧要早用抗生素。

事实:用不用抗生素要由儿科医师来定。

一般来说,若是有细菌感染证据,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儿童患病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其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师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

例如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约占20%以下),包括普通型感冒、急性鼻窦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多是由细菌(链球菌等)感染造成者需用1~2种敏感抗生素,而对病*性上呼吸道感染者(约占80%以上),抗生素几乎没有作用。

使用口服或静脉用抗生素,应根据患儿病情轻重而定,并需要严格按照疗程使用。在用法上,有外用、内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等方法。必须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儿童的特点用药:首选口服剂型,其次是肌注,最后才是静脉点滴。

此外抗生素用药疗程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感染可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2~3天停药;特殊感染需按特定疗程执行,家长切不可随便给小儿停药,必须遵医嘱执行。

传闻:退热就用酒精擦身。

事实:对婴幼儿来说,传统的酒精擦身已淘汰。这是因为在发热患儿中,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早已作出如同在寒冷环境中一样的反应——产热增多,散热减少。此时如果单用物理降温(包括冷湿敷、冰袋及酒精擦浴)的方法企图让患儿冷下来是不科学的,显然违反了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影响体温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此种情况下物理降温多数是无效的,有可能会加剧这种反应,由此引起的代谢亢进可能会使发热的时间延长。即使物理降温暂时有效,但因体温调定点仍保持在高热水平,故暂时降温后会令患者感到全身不适。发高烧的小儿皮肤血管是扩张的,体温和冷水的温差很大,会引起小儿血管的强烈收缩,可引起畏寒、浑身颤抖等不适症状,尤其是不适合体弱儿童。但可用温水擦浴降温,即用37℃左右的温水浸湿毛巾擦小儿的四肢和前胸后背,使皮肤的高温(约39℃)逐渐降低。

传闻:发烧要捂汗。

事实:小儿发烧了,有不少家长害怕他再次受凉,总是把小儿裹得严严实实,睡觉时多盖被子保暖,通过捂汗来退烧。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了身体散热降温,而且会诱发婴幼儿高热惊厥。正确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退热。

传闻:发烧对身体有害。

事实:发热是疾病过程中人体的一种特殊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一定限度的发热(体温≤38.5℃)能促进血液循环,此时血液中白细胞增多,抗体生存活跃,酶的活性增加,肝脏解*功能加强,调动全身免疫细胞功能,有利于消除病原体和致病因素而不须给予退热。

当然,发热也有对人体有害的作用,持续高热可以增加心肺负担,损伤细胞、器官功能,诱发过度免疫反应及惊厥。因此,是否退热、何时退热、怎样退热,需权衡利弊,科学选择。

(来源:用药与健康)

感恩

TUhjnbcbe - 2021/2/7 6:27:00
中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

食物不耐受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经常采用“忌口”的方法防治一些疾病,民间也有“发物”的说法,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对食物不耐受的发病规律有所了解。在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又是怎样定义食物不耐受的呢?

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引起所有组织包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这些慢性症状不可忽视,如果不及时通过有效调整饮食习惯很难好转或彻底消除。

食物不耐受与过敏的区别?

大家也许觉得食物不耐受的某些症状与过敏很像,其实不然。

食物不耐受指的是对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产生不良反应。部分患者身体无法充分消化一些食物而导致的身体产生抵抗性反应,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食物过敏指的是患者食用了某种食物后免疫系统对其产生排斥反应。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食物不耐受反应较慢,过程长,表现不明显;食物过敏则爆发快、症状明显。在平常生活中,出现医院进行治疗。

常见食物引发的疾病?

有时候别人口中的美食,也许就是你的“致命*药”。像牛奶、螃蟹、菠菜、辣椒、芒果、花生、咖啡、葱、龙眼干、银耳……会因人体质不同而引发疾病,例如:

呼吸系统:哮喘、咳嗽、中耳炎

儿童高发疾病:厌食、慢性腹泻、便秘

皮肤系统:荨麻疹、湿疹、紫癜、皮疹

神经系统:偏头痛、睡眠障碍、头晕

……

如何知道自己食物不耐受?

与急性过敏不同,食物不耐受的致病过程比较缓慢,一般在食入后24-72小时后才发生症状,而且通常比较复杂,所以很难借由经验判断自己对哪些食物不耐受,只能依靠实验室检测。我们可以通过医学检测帮助受检者了解自己的饮食状与身体的适合度,医院已开展关于食物不耐受的检测,有需要者欢迎前来咨询!实验检测可以找出需要减少甚至暂停食用的食物种类,对饮食进行适当调整,便可以缓解或消除由食物不耐受引起的各种慢性症状,从而提高受检者的健康水平。

哪类人更适合做实验检测?

并不是人人都需要去做食物不耐受的实验检测,主要建议以下人群:

1.有呼吸、消化、皮肤、神经系统、免疫代谢系统等慢性疾症患者

2.本身属于过敏体质者

3.父母其中一人或两者皆为过敏体质者

4.生长迟缓的儿童

5.注重个人健康管理者

食物不耐受人群怎么吃?

1.饮食均衡,尽量新鲜。

2.注意不耐受食物隐藏在加工食品中。

3.禁食后,挑戓期先加食物简单形式,如果出现症状,须待症状消退后,方可挑戓下一项食物。

4.原本列在不耐受食物清单中,但没有引起任何临床症状的食物,可以归回正常饮食清单,但每周不宜超过3次。

5.适度补充具有抗敏效用的益生菌、维生素C、深海鱼油等,可降低过敏反应。

划重点

借由经验判断自己对哪些食物不耐受是不准确的,只能依靠实验室检测。想要了解自己的饮食状与身体的适合度,记得可医院做正规医疗实验检测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生帮小儿发热不靠谱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