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成人及儿童均可发生,尤其以儿童更常见,是引起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因较复杂,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近日,山东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张子和教授团队,应用“咽鼓管球囊导管扩张术”微创技术,在省内率先开展首例12岁以下儿童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小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出院。此举标志着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在治疗儿童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咽鼓管系统疾病的微创技术方面,与国际同步并达国内领先水平。
张子和介绍,小患者12岁,是他门诊上的“老熟人”,因“慢性中耳炎”随诊已有近6年的时间,病情一直反反复复,听力下降也已经3年余,并伴有明显的耳鸣、耳闷、自听增强1年余,一直行口服药物、喷鼻等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现有的传统治疗方法已不能针对性解决病因,此时期是孩子身心发育关键时段,如果因听力困难造成学习障碍,就如同关上了孩子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户,严重影响孩子的未来。
针对儿童领域解读了儿童咽鼓管的结构特点、儿童咽鼓管功能障碍高发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等方向,张子和进行了专业解读与分析。仔细检查,慎重判断,确定符合儿童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手术的适应征,同时满足手术适应征咽鼓管功能评分≤5的条件,为患儿进行了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置管术。目前经术后随访,孩子听力恢复正常,耳鸣、耳闷症状均已明显改善,手术疗效显著,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据了解,“咽鼓管球囊扩张手术”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也发布了中国版的咽鼓管功能障碍指南,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未来研究领域等方面达成共识。儿童咽鼓管系统疾病——咽鼓管功能障碍(ETD)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ETD)病程3个月。10岁以下儿童由于咽鼓管结构未完全成熟,兼之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感染常波及鼻咽部,ETD发生率更是高达40%。
儿童主诉不清,加之外耳和鼓膜的解剖特点,中耳炎不易发现和诊断,严重影响听力、语言、平衡功能、智力、情感和学业等方面。甚至可导致心理、情感发育等方面的障碍。传统治疗手段针对儿童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一般不能配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优越于传统治疗的优势,具有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风险低,恢复快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儿童;术中的球囊尖端超精细处理,最大化减少对内壁的损伤;成为目前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最新选择,对自然腔道的扩张,解决咽鼓管阻塞问题有很好效果。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儿童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成功开展,为我省儿童咽鼓管功能障碍治疗技术带来新的突破,为我国妇幼儿童耳鼻喉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讯员孙方雷孙硕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