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宝宝睡觉小动作暗示发育情况,三个反应
TUhjnbcbe - 2024/9/8 9:58:00

宝宝睡觉时的各种“小动作”是反应身体发育情况的最佳判断方式。

执笔:明珠

定稿:苏子后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宝宝而言,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向父母传达“信号”,可是多数粗心的家长不注重细节,毁掉宝宝好多乖巧,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多半处在睡眠状态,为此,家长一定要紧盯宝宝睡觉时的“小动作”。

宝宝睡着后3个小动作,暗示身体不适

1、打呼噜

正常情况下,宝宝的睡眠状态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深睡眠状态、浅睡眠状态。

深睡眠状态下的宝宝,面部肌肉放松,眼睛闭合着,全身除了偶尔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其他的活动,呼吸非常均匀。

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而浅睡眠的宝宝常伴有肢体动作,眼睛依旧闭合着,偶尔短暂睁开一下,呼吸不规则,手臂、腿和整个身体偶尔有些活动,脸上会时不时出现怪相、微笑和皱眉,嘴巴时而出现吸吮动作或咀嚼运动。

通常我们认为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其实,它暗藏着“危险”,打呼噜在医学上称为呼吸暂停综合征,主要是由呼吸不畅引起的,打呼噜频率越高,呼吸暂停风险越强,窒息概率越大,这很可能威胁到宝宝的生命。

当宝妈发现孩子有打呼噜的情况,医院检查,尽早揪出病因,尽快做治疗,由于宝宝呼吸系统较为娇嫩,打呼噜很可能是感冒的前兆,或者是发炎引起的扁桃体肥大、鼻炎而致的呼吸不畅。

2、挠腮抓耳

对于婴幼儿而言,不会用语言精准表达自身的不适,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向家长示意,如果宝妈发现宝宝在睡着后很不安分,时不时“哼唧”哭闹,并伴有搔耳朵、挠腮、摇头的动作,特别是在感冒过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宝宝可能是患有外耳炎或中耳炎。

由于幼儿耳道与成人略有差异,特别是耳朵和咽部之间的咽鼓管,短、扁、平、宽,几乎和他们的鼻咽部位呈水平状,当婴儿感冒时,聚集在鼻咽部的病毒很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如果宝宝患有中耳炎,千万不可自行服消炎药,否则未得到彻底治疗,会留下隐患,由于婴幼儿抵抗力低,中耳炎可能向附近器官扩展,引发颅内感染、听力受损等严重后果,为此要早发现早治疗。

3、捂肚“趴睡”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专属睡姿,甚至是各种高难度的花样睡姿,其中,给宝妈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趴式睡姿,看着萌态十足,其实,很可能是宝宝不舒服。

宝宝突然喜欢趴睡,并且时不时用手捂肚子,可能是肠胃不适、消化不良,多半是因为食物消化不彻底,堵在肠胃处,也就是脾虚积食,为此,医院做检查,是不是存在脾胃失调的情况。

宝宝睡觉时的不同表现,暗示着不同的意思,除了身体不适,如果存在如下两个小动作,可能是大脑发育好。

宝宝睡觉时的两个小动作,暗示聪明

1、踢腿、活动小脚

如果宝宝在睡着后时不时踢踢腿,或者活动下小脚,说明宝宝的大脑神经皮层神经敏感度高,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在变强,能及时对外界的刺激及时作出反应,而且肢体运动需要大脑发出一系列指令,这也是在为以后的站立、行走做准备,这说明宝宝大脑发育好,将来很聪明。

2、睡梦中微笑

微笑是身体舒适的一种情绪表达法,如果宝宝在睡觉时伴有甜甜的微笑,可能暗示大脑发育好,因为宝宝的大脑和身体在睡眠状态时达到高峰,微笑可能是宝宝的脑细胞在高速运转,面部表情受到大脑支配,是接收到大脑命令后做出的表现。

都说“爱笑的孩子,运气不会太差”,美国一项研究指出,聪明的孩子一般发出笑声的时间要远比普通孩子早,微笑不仅是面部神经的收缩与牵拉,还具有刺激大脑相应区域的作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宝宝睡觉小动作暗示发育情况,三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