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家住孝南区的刘先生愁坏了,前几天儿子受凉感冒,打喷嚏流鼻涕,捏得鼻子又红又肿。熬了一周,儿子的感冒总算好了,但耳朵又出问题了。儿子总是用手掏耳朵,说里面疼,还经常“嗡嗡叫”。刘先生拿出手电筒朝儿子耳朵里一照,发现里面红红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过检查,孩子被确诊患了分泌性中耳炎。
“我只听说耳朵里进水会引起中耳炎,可我家孩子最近没有游泳,洗澡时耳朵也没进水,怎么会得中耳炎啊?”刘先生着急询问医生。“最近孩子有过感冒吗?”耳鼻喉科的医生问道。“前几天,他感冒挺厉害的,鼻涕流个不停,鼻子都被捏肿了,不过现在已经好了。”刘先生回答道。
耳鼻喉科医生解释说,孩子的中耳炎很可能是感冒引起的,其实,生活中除了耳朵进水、发炎导致中耳炎,感冒也容易引发中耳炎,特别是孩子,约10%的感冒患儿会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这是由耳朵的特殊结构决定的。中耳是耳朵鼓膜里面的一个小空间,它和鼻咽部之间有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叫咽鼓管。平时,咽鼓管闭合成缝隙状,只有当人张口、吞咽、打呵欠、打喷嚏等时,咽鼓管才会打开,使得外界的空气进入中耳内,以维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从而有利于鼓膜的振动及声音的传导。然而,人一旦患了感冒,流鼻涕,鼻咽部黏膜很容易充血、水肿,而肿大的鼻咽部很可能压迫邻近的咽鼓管,造成咽鼓管堵塞。这时,人再张口、吞咽,咽鼓管也无法打开,导致外界的空气不能及时补充进中耳内。随着中耳内的空气逐渐被黏膜吸收,中耳外的压力会大大超过中耳内的压力,进而引起中耳黏膜血管扩张、淤血,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孩子感冒流鼻涕时,家长们往往喜欢用两手指捏住孩子两侧的鼻翼,让孩子用力将鼻涕擤出,殊不知,这样做可能迫使含有大量病*、细菌的鼻涕向后流,甚至流进中耳内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医生说:“分泌性中耳炎不早治,后果很严重。随着中耳内的分泌物越积越多,可能导致鼓室硬化、粘连等,甚至造成听力永久性损伤。目前,分泌性中耳炎已经成为城市儿童听力下降、致聋的主要原因。”
医生还说,分泌性中耳炎早期,鼓膜不会破,不会出现耳朵流水、流脓等比较明显的症状。如果大一点的孩子会说自己耳朵疼、胀,或感觉耳朵里像塞了一团棉花,或耳朵里有‘轰鸣’声,而小一点的孩子会摇头哭闹或用手抓耳朵,就要警惕他可能患了分泌性中耳炎。这时,家长可以看看孩子的耳朵,如果里面的鼓膜又红又肿,多半患了分泌性中耳炎,医院做声阻抗检查等。
另外,医生提醒各位家长们,如果确诊孩子患了中耳炎,及早规范治疗很重要。在坚持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耳朵局部可使用一些消肿止痛药,如苯酚甘油。需要提醒的是,用药时间一定要足够长,必须等到耳朵疼、闷等症状完全消失,鼓膜充血、肿胀等体征完全消失以后,才能停止用药。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就只让他吃两三天药,殊不知,此时致病菌只是刚刚被抑制住,还没有完全被消灭,很容易死灰复燃,孩子往往过不了两天,就会症状加重,不得不再次使用抗生素,如此一来,反倒易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
为预防分泌性中耳炎,医生给出以下两点建议:1、孩子感冒时,如果鼻塞、流鼻涕等鼻部症状比较严重,须使用鼻减充血剂,以减少鼻黏膜充血和鼻甲肥大的发生,从而避免咽鼓管受压迫。2、教孩子正确擤鼻,做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样方法再擤另一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